大作文手机版
立即注册
大作文
您的位置:大作文首页 > 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方法之抑扬相结法

记叙文写作方法之抑扬相结法

来源:大作文原创 文章作者:匿名 2024-04-27 12:53:00

 

  写出记叙文的抑扬

  同学们在学习了写出波澜之后,对文气的把握提升到了一个很稿的程度,能够在写作之前考虑到把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写得张弛相间,写得摇曳多姿。这是一种行文的技巧,是一种用文气牵引读者的一种行文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更多的的是文章的形式方面的东西,在内容方面,为了是要表达的人物、事件或者某个主题突出,同时又能产生跌宕的效果,我们需要学习另一种写作技巧——抑扬。

  12.1什么是抑扬

  为了把抑扬更形象地展现给大家,我们先来看一篇例文(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选文并非写的一件事):

  例文:

  我的父亲

  盐城市伍佑中学王亚群

  小时候看父亲,父亲很高大,就像大山里的一片森林,我是这林中的小树苗,小树苗永远离不开大森林的怀抱。

  长大了再看父亲,父亲却很沉默,就像一株参天大树的根,我是这树根上长出的长枝条,树枝永远报答不了树根的恩情。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干完活,总是喜欢坐在椅子上,悠悠地抽着烟,我则像一只乖乖的小猫偎依在他的大腿旁。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可我不知道。他抽完一根烟,就看看我,又笑了笑,然后把我抱起来,用满是香烟味儿的嘴在我脸上亲。他那又黑又硬的胡须,经常惹得我哈哈大笑。我已经习惯了父亲这种独特的味道。

  父亲很爱我,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是父亲那一张愁苦的脸。

  一天,我病了,父亲把我抱到自行车上带我去医院。外面下着蒙蒙细雨,泥泞的路很滑,车子骑不动,父亲只好推着我跑,边跑边不时地回头望着我。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无力地眯缝着眼睛,只觉得此时的父亲真像电影中的飞人。父亲说,不用担心,一会儿到大医院就好了。治疗时,父亲在一旁紧紧握着我的手。看到我哭,他就用粗粗的、冷冷的手给我擦眼泪。治疗结束后,医生要我留院观察。夜深了,父亲就坐在我床边看着我,就像我小时候看着他那样,静静地看着我。第二天醒来,看见父亲红红的眼睛在牢牢地盯着我,生怕我突然间飞了似的。我知道父亲肯定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看着我,一直到天亮的。我赶紧笑了,父亲像得了宝贝似的,又用他满是胡须的脸扎我,他脸上紧绷的肌肉到此时才舒展开来。

  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逝,我在父亲细致的关爱中长成了大小伙。然而,父亲在养育我长大的同时,也喂大了我的虚荣———我居然开始讨厌起父亲来了。

  父亲个子不高,比瘦小的妈妈还要低一头。当然,受遗传的我自然是全班最矮的一个——不,是全校最矮的一个!我总是暗暗地流泪,在心中反反复复地问父亲:“你为什么不是高个?如果你长得像我同学的父亲一样高大挺拔,别人就不会那么整天挖苦我、嘲笑我了,就不会整天追在我身后叫我‘矮墩’‘侏儒’了,我也不会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了……”上中学后,这种低人一等的委屈更像着了魔似的,深深地积压在我心里。

  于是,我经常躲避父亲,不愿意和父亲走在一起,更不愿意让父亲到学校来看望我,尤其一点也不喜欢他抽烟的样子。父亲好像也觉察到了什么,开始只是忧伤地看着我,后来只要老远看到我的影子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迅速地把烟藏起来,惶惶然,像犯了错的小孩,愣愣地等着我朝他斜上鄙视的眼神。我呢,总是从父亲的外衣口袋中缴获一包未抽完的烟,然后狠狠地把它们摔到地上,再重重地踩上几脚,好像这样就能减轻我对父亲的厌恶似的。

  由于我的讨厌,父亲终于下决心把烟戒掉了。戒烟后,父亲明显地消瘦了许多,整天远远地躲着我,又整天默默地顺着我,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看起来更忧郁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并没有找回我所要的自尊,反而更加难受了。时间长了,每当一见到父亲,我就立刻觉得背上有无数的针在刺我。厌恶父亲的心情,使我的双眼蒙上了灰暗。我知道我错了,但好强的我又不想对父亲说。

  那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到父亲留在桌上的纸条:“饭菜做好了,都在锅里。如果凉了,再热一下,用煤气小心。爸爸到田里去了。爸爸没用,对不起。我知道你心里很烦,以后我会尽量让你看不见我。快吃吧,别饿着了!”署名是“小个子父亲”。

  我顿时泪如泉涌,我知道自己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发了疯似的狂奔到田里,抱住满头大汗的父亲呜呜哭泣。父亲抖抖地摸着我的头,又用他那双粗粗的大手慌忙地擦着我脸上的泪,喃喃自语道:“都怪爸爸不好,都怪爸爸不好,让你受了这么多的委屈……”

  父亲那双久违的粗粗的手啊!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拥有父爱的温暖,它像一棵高高的树,更像地下默默的根。亲情无价,真爱无价!就让那可恶的虚荣像那发黄的枯叶一样随风吹落吧,让那可恶的虚荣随风儿一去无影踪吧。

  我爱父亲!

  点评:这篇文章除了关注到我们先前讲到的结构上的照应和文章的波澜以外,更突出的一点是因为文章设置的“曲折”增强了表达效果,升华了作者对父亲的爱。这就是因为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波澜法——抑扬。

  首先小作者写自己小时候非常敬仰父亲,觉得“父亲很高大,就像大山里的一片森林”,以至于习惯了父亲呛人的烟味,这是“扬”,是直接表达。然而作者没有顺着这条路写下去,而是说“父亲在养育我长大的同时,也喂大了我的虚荣。”在学校里同学们都讥笑自己是个子矮,于是导致“我”在心底里非常藐视父亲,这是“抑”,转向了敬重的反面。这也是文章的第一个转折点。这时,作者不在习惯父亲的烟味了,而是“我”毫不留情地缴获父亲的香烟,“我”与父亲的隔阂与日俱增,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没有维护自己的“父道尊严”,而是一如既往地爱“我”。这一种爱,是下文“扬”的基点。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扬上去,那么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就会深刻得多。后来,“我”知道错了,却不愿向父亲表白。作者提供了第二个情感突破的契机,父亲留下的小纸条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又是“扬”。这也是第二个转折点。因为上文一再地“抑”,一再地表现对父亲的伤害,而父亲一再地退让、容忍,所以这里的“扬”就比开头的“扬”显得更有力,令人情不自禁地佩服父亲深沉的爱,正像文中所写的那样:“它像一棵高高的树,更像地下默默的根。”作者这种由“扬”到“抑”再到“扬”的适度的转化,实际上表现了对父亲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也是父爱不断升华的过程。

  因为抑扬而升华,这是抑扬的魅力,也是我们学习抑扬关注的核心。

  “文思看山不喜平”,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我们在学习了写出波澜之后,能搞将文章写出水花,写出起伏了。但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凸显文章的价值存在,是为核心价值服务的。有波澜了,不见得就提升了文章的价值存在,为了更好地突出文章的核心价值存在,抑扬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抑扬”其实是一种相对的关系,而运用的文章当中就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相互凸显的效果。“抑”的基本意思是“向下压”,而“扬”的基本意思是“向上举”。正如把瓢按在水里,越往下按,浮起的力量也就越大,“抑”的目的是为了“扬”。人们也常说“抬的越高,摔的就越痛”,运用到文章当中,“扬”的越高,那么“抑”的力度也就越大。因此,所谓“抑扬”就是运用二者的背向强化的效果来行文的一种叙述技巧。

  12.2抑扬的分类

  抑扬法根据“抑”“扬”的使用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一、欲扬先抑

  这种方法是将“抑”放在前面,“扬”放在后面。“抑”是手段,而文章的本意是“扬”,为了“扬”,先从“抑”上着笔,写作时,先写对人物或事件的某种消极的、否定的看法大加渲染,把读者的常规思维引向消极、否定的高潮。然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在关键处猛然煞住,来个逆转,得出一个新的结论,从而好地突出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更好地“扬”起。

  例如唐弢先生的《琐忆》一文,文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有关鲁迅关怀青年的几件小事记叙,歌颂鲁迅的伟大人格。但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却写了自己“不敢去接近他”,因为之前作者之前听说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很多否定面的议论。例如“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等等等等。当把读者的思维牵引到这个方向之后,作者的笔锋陡然转换,开始记叙自己与鲁迅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作者用最直观的感受得出了与先前听说的完全相反的结论。鲁迅给自己的感觉是一个心胸广阔、人格伟大的人物,他对青年无限关心和爱护,对敌人无限仇恨,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体现。这种直接的感触比听来的更真实,而此时文章“扬”的效果也就更好,表达的中心也更明确。

  二、欲抑先扬

  这种方法是将“扬”放在前面,“抑”放在后面。“扬”是手段,而文章的本意是“抑”,为了“抑”,先从“扬”上着笔,写作时,先浓墨重彩写其好处、优点,到结尾才揭去其画皮,还原其本质,让人焕然大悟之际,对其“恶”的本质认识更加深刻。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一文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文章一开始很有自信,“我总觉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并且还认为:“即令他们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结果呢?受诬蔑入圈套,在编造的十大罪状面前声名狼藉、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风而放弃竞选。小说通过欲抑先扬的手法,深刻揭露了所谓“自由竞选”的虚伪而丑恶的本质,辛辣讽刺了“民主社会”的虚伪性,取得了强烈的好的艺术效果。

  三、抑扬交错

  根据“抑”“扬”的排列顺序,二者都可以在前或者在后。但是还有一种“抑扬”的结构方式,就是二者不停地交替。一“抑”一“扬”,再“抑”,再“扬”。或者一“扬”一“抑”,再“扬”,再“抑”。整个文章在二者的交错中前行,最后落脚为“抑”或者“扬”。

  这样的结构方式,往往多了些波澜,多了些起伏,有时更有味道。例如下文“

  理想(有改动)

  ◇佚名

  从师专毕业了,父亲是县里管教育工作的,留在县城教书那是自然的事情。

  可是,我却被分到了这个穷山沟里当一名小学教师。

  打量着这间简陋的教室,窗户在风中摇曳,十几张课桌爬满绿苔藓,我有些绝望。不管怎样,我都想尽快离开这个鬼地方。

  我见到了校长,那是个手拿旱烟袋、身背草帽、脸蜡黄蜡黄的、典型庄稼汉式的人物,我怀疑他是不是只会教种植。我也见到了我的学生,一个个眼睛大大的,脑袋大大的宛似发育不良的小萝卜头。我不喜欢这里,学生、校长、教室……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喜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里的生活太过苦涩,单调。就这样,我一天又一天得过且过地生活,一天又一天地强化着想离开的念头。

  一个月后,父亲来看我了。有道是“虎毒不食子”,父亲一定是来办我的调动手续的,毕竟他就我这一个儿子啊。

  当我声泪俱下的请求——把我调到县里的时候,他却留给我了这样一句话:“你该学会适应这里,爱这里,苦尽甜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的美好……去听听校长的课吧。”“那个庄稼汉!”我不屑地哼了一声。

  但是我终于还是在某个上午,日上三竿的时候,匆匆地赶到了校长上课的教室。

  校长正在讲课,他神采飞扬,像换了个人,我惊异于他的滔滔不绝,他的博闻强识,更惊异于他发自内心的满足的微笑。下课了,我拦住了他,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谈话。

  “我是大学生。”我骄傲地宣布。

  “那你为什么要来这里?”他用平静的目光看着我,“你不怕苦吗?”

  “那你怕不怕苦呢?”我反问他。

  “你觉得我苦吗?每天面对着那些可爱的孩子,是一种幸福,肉体上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那你就不想离开这个地方,在这呆一辈子?”

  “教书是我的理想,每个人都有甜美的理想,却总要经历苦涩,但是苦涩过后就是甜美……”他蜡黄的脸上泛起了笑容,满是皱纹。

  那次谈话之后,我觉得自己开始有些改变,我越来越容易走进校长的课堂,也越来越容易回忆起我们的第一次谈话。

  又是一个希望的春天,我和父亲站在了山坡上,面对着校长的坟冢——他早有肺癌,在去年冬天里倒下的。

  “真的决定了吗?”父亲问我,我坚定地点了点头。“本想放你到这里磨练磨练的……”父亲的眼里含着不舍。但是我知道,我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生活总有不完满的地方,总是苦甜交织,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但这也许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吧,我愿意用一生去品尝。

  点评:自己大学毕业了,而父亲在县里管教育工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是文章的一“扬”。但是事与愿违,父亲却把自己安排到了乡下的一所学校。在作者看来教室、学生甚至校长都那么的令人厌恶,于是产生了不可遏制的逃离的念头。这是文章的一“抑”。父亲的第一次到来,本来以为是一次机会,以为父亲来调动自己。这是一“扬”可是父亲的话又浇灭的心头的希望之火。这又是一“抑”。和校长的谈话是一次“抑”“扬”的交锋,也是转化的关键,“抑”蕴含着“扬”。而父亲的第二次到来,是做为“抑”存在的,而这个“抑”和后面的“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整篇文章在抑扬交错中不断推进,作者的心情由刚来时的“绝望”、“尽快离开穷山沟”、“我是大学生”,到后来“教书是我的理想”、“我愿意一生去品尝”等等,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而这一转弯恰恰就成功地塑造了校长和“我”的形象,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2.3如何做到抑扬

  这其实是一个不需要笔墨的问题,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到抑扬,或者说做好抑扬,关键是先明确自己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或者是首先要明白你所写的文章的核心价值。明白了这个之后,选择一个价值的两个方面,一“抑”一“扬”自然就呈现了出来。因此,下面的任务就似乎“抑”和“扬”的顺序问题了。

  如果采取“抑扬交错”的写作方式,在确定文章的核心价值之后,要考虑把核心的价值承载的事件进行分割。也就是把一件完整的事件分割成几个可能的片段。而这几个可能的片段的对应面,就是写作时所需要的“抑”或者“扬”。解决了二者的存在问题,顺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2.4今天的作业

  不过有没有注意到,日子都自然流失;不管有没有在意到,周围总有一些人在影响着我们;不管什么样的人,不经过事情的洗礼都无法全面认清。可以肯定的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不少人是在你逐渐的接触中认识清楚的。或者是渺小,或者是高尚,或者是认清后的感激,或者是认清后的失落……

  如果细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不记录下来是一种遗憾。那么为了不再遗憾,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写关于那个人的故事吧。

  要求:

  1、要采用抑扬的结构方式来叙述文章;

  2、为了写作方便,这次你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一件以上的事情。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12.5写作小知识

  抑扬和波澜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在学习本节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感觉——抑扬不就会死波澜吗,为什么还分两节来讲解呢。其实啊,抑扬和波澜是不等同的,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

  先说一下他们的区别。

  抑扬所服务的核心是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某种主题价值而采取的策略性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抑扬的着眼点在主题。而波澜所服务的核心是事件的叙述,是为了使整个时间叙述起来因波澜起伏而显灵动,因张弛有度而显智慧。简单来说就是波澜的着眼点在叙述。

  第二点的不同是抑扬更多关注的是内部的陪衬关系,而波澜关注的是文气的跌宕和谐。抑扬有主次之分,而波澜只有舒缓张弛之别。

  但二者之间又是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的。

  宽泛来说,抑扬也属于波澜的一种,毕竟出现了抑扬就不是平铺直叙了,就有了些起伏。简单来说,波澜不一定是抑扬,但抑扬一定是波澜。

  同学们明白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就会明白他们的着力点是有所区别的,写作起来才会有的放矢,写出更好更有表达效果的文章。

  相关阅读:记叙文的写作

  每逢写作文,总看到不少同学愁眉苦脸,绞尽脑汁,就是写不出东西来。原因很简单,缺少发现和感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生活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缺少“火花”,而是缺少撞击、发现与捕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写作水平、尝试做以下以个步骤的作文指导。

  一、记叙文的立意。

  1、勤于观察,培育一双慧眼。唐朝诗人李贺常常骑着一只驴子出行,路上每逢有什么发现,就用纸条记下来,装在袋子里,每次远行归来,都会驮回满满两袋纸条。我们也应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平时做好,这样就聚集了生活的火花。

  2、善于感悟,修炼一颗文心。就记叙文而言,从两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1)情的触发;(2)理的思考。

  3、在观察、感悟之后,就要在动笔之前,明确通过所写内容想表现什么感情、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古人所说“意在笔先”。关于立意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2)鲜明;(3)深刻;(4)新颖。

  二、记叙文的中心和选材。

  写文章必须用材料,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必须根据你要表达的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围绕中心选材料后,我们还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哪些材料是主要材料,该扩展;哪些材料是次要材料,要压缩。凡是中心事件、主要人物都是详写内容,需要扩展;而那些次要的材料,或对详写部分起补充、连缀的作用,保证文章完整和脉络清晰的材料都属略写内容,该压缩。

  三、记叙顺序的调整与安排。

  写文章之前,不但要考虑这篇文章应选什么样的材料,表现什么样的主题思想,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顺序。记叙文写作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和被叙几种,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叙顺序。顺序调整好以后,还应讲究开头与结尾。常见的开头方法有:(1)开门见山;(2)描写景物;(3)议论抒情;(4)制造悬念。常见结尾方法有:(1)照应开头;(2)抒发感情;(3)概括中心;(4)发人深省。

  四、记叙文组材的方法与技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编排方法:

  1、以时间推移为序编排材料。例《记一辆纺车》;2、按空间的变换来编排材料,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按事件性质归类组织材料。例《谁是最可爱的人》;4、按作者感情发展或认识深化的顺序来编排材料。例《荔枝蜜》;5、用点、面结合法组织材料,点面结合法,一般用于以场面描写为主的文章。

  五、记叙文的语言。

  1、把记叙文写得生动形象,做到妙笔生花,文采飞扬。

  2、推敲锤炼记叙文的语言、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

  怎样做好以上两点呢?要在炼字上下功夫。(1)做到准确无误使用词语;(2)注意句式的组合,使句子生动、形象;(3)句子的锤炼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简洁精练。

  总之,写作水平若想提高得快,就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每一次作文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收获什么,心中必须清楚。另外,写好作文后,一定要注重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很有道理。初中作文就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向个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会有很大的收效。

记叙文写作方法之抑扬相结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