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文手机版
立即注册
大作文
您的位置:大作文首页 > 写作指导 >那时那缕香作文800字

那时那缕香作文800字

来源:大作文原创 文章作者:匿名 2024-04-20 08:11:51

那时那缕香
  又是一年四月清明,又是一岁麦叶飘香……那时,那缕香化作丝丝温暖缭绕在故乡的四月天,萦绕在唇齿心间。
  绵长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住了脚,湿润的阳光成片落下,将那软柔的生命们渲染成黄金,于是温暖便一缕缕蔓延开来……
  清明将至,麦叶飘香,奶奶便忙活开了,做我最爱的青团。暖春四月,奶奶带着我挎着篮子去麦田摘麦叶。正是麦叶长得旺盛的时候,成片成片无边的麦田在阳光下闪烁着墨绿色的光。奶奶小心地走在簇簇麦叶间,细心地挑拣着那又大又绿的麦叶。时而俯下身摘麦叶,微风吹拂她散落两鬓的丝发,偶然瞥见那陡增的白发,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刺眼,心隐隐作痛。我在一旁收集着麦叶,好似在收集一个个小小的幸福。那时,那缕香久久萦绕……
  摘好麦叶,奶奶又忙碌起来,将麦叶碾成汁,再加入白石灰放上几个小时,便能得到清澈、醇香的清水。我问奶奶为什么要用麦叶做成青汁呢?奶奶轻抚着我的脑袋,慈爱地说:“因为麦叶最天然,用着放心,而且麦叶有一股独特的清香。”是啊,混着麦叶碾成的青汁,那揉出的粉团又软有香,仿佛让我看见刚出笼的青团让人垂涎欲滴。我饶有兴致地搬张小板凳坐在灶堂一角,撑着脑袋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汗水从发间缓缓滴落……
  终于到了我最期盼的时刻,当奶奶打开锅盖,顿时一股浓郁的清香弥散在整个灶堂,氤氲而生的水汽飘散在空气中久久不散,老屋便沉浸在那缕缕香甜中……我迫不及待地要吃,奶奶嗔怪地笑着:“小馋鬼,当心烫着。”我深深吸了吸鼻,恨不得把所有香气都吸入鼻间,让那淡雅、淳厚的清香永远萦绕心间。轻轻咬上一口,糯糯的口感咀嚼在唇齿间,好甜,好软、好香……奶奶看着我吃青团的样子,唇角扬起一弯弧度,边提醒着我慢点吃。那仿佛是一种满足,一种为所爱的人付出的满足。
  不知道有多久,再没和奶奶一起摘麦叶;不知道有多久,再没闻到麦叶飘香;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吃到刚出笼的青团……那时,那缕香早已远逝;童年的青团,早已不复与见,只有那份深深挚爱成为心中的永恒。失去的固然可贵,但我们更该做的,是珍惜现在的拥有,毕竟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那时,那缕香,久久萦绕……【写作指导: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1、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2、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3、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那时那缕香作文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