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文手机版
立即注册
大作文
您的位置:大作文首页 > 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训练

记叙文写作训练

来源:大作文原创 文章作者:匿名 2024-04-25 05:12:59

 

  一、 学情分析:

  1. 从今年高考作文反思记叙文教学

  ① 众多学生的感慨:今年的高考作文,让我高三一年准备的议论文白练了……

  ② 从一篇高考作文说起……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不是天使,没有背着一双张开的洁白的翅膀。可我却像歌中唱的那样,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刚写下“隐形”,想起了我的隐形眼镜,此时此刻,它正帮助我清晰地阅览试卷,圆我的大学梦。那么隐形的翅膀此时此刻带我飞,飞过紧张和不安,给我希望,让我确信:今天的我一定可以成功。(写作极为随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茫然)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考生。不同的是我不是第一次面对高考。365天前的现在,我的心脏跳动得简直连我也跟着要跳起来了,慌慌张张的,作文就跑题了。就在我为失败而伤心时,那双隐形的翅膀把我带到了一片新天地,我才有机会在此坐在考场中,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这双隐形的翅膀我叫它“希望”。(明确喻意,但是旁枝太多)

  (“隐形的翅膀”如何把我带到新天地,没有具体的记叙)

  六年前,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了奥地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最初那两个月的日子。每天早晚都不用再去洗脸了,眼泪早就冲洗过了。从家到地铁站要穿过一个花园,总是那么静悄悄的,爸爸把我送到地铁站,看着我上车,驶远,再一个人回到家。一次谈话中,爸爸无意中说出当时送我上学的感觉,冷冷清清的一切,孤孤单单的感觉,有点凄凉吧……这我才知道,爸爸平时乐乐呵呵,原来也会这般难过。从此,爸爸就像我隐形的翅膀,让我学会独立、坚强。这双翅膀我叫它“力量”。(这一段是全文的亮点,真实记叙和描写了异乡之苦和父女真情,遗憾的是“爸爸”给予“我”的力量没有具体生动地展开,且“力量”又与上文的“希望”没有衔接过渡,中心因此散乱)

  有了力量,有了希望,把它们合二为一,背在身后,虽然看不见,可这重量足已压倒一切困难了。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感动了天,感动了地。就在昨天下过雨后,我下楼散步,顺便放松心情。清风吹过,我张开双臂,仰天轻呼,感觉身后像有了双翅膀,马上就要飞起来了。我对妈妈说:“这一年我并没有损失什么,反是学到了很多,不止是知识,还有一种勇敢面对一切的精神。”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过,或许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翅膀”。(又开始随意行文,复读一年中的“希望”“力量”这双翅膀怎样让我轻松应战,没有具体的交代,仅是话语的笼统感悟,使全文的充实性打折)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今天打开试卷,作文题目竟然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现在我更爱我的翅膀了,它会带我一直向前飞去,我相信。

  (这种结尾方式是考场作文大忌,在直白的抒情中暴露出思想的苍白。)

  【教师点评】

  该生语言基本顺畅,亦有真实感受,扣住了本次作文要求的关键词语——“我”、“翅膀”,可是它又是一篇颇为典型的考场空泛之作,因为老师读完后,不禁为他(她)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分数担忧。原因有:

  其一,下笔前心中没有规划,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凑够800字,大功告成,或许对分数也没有具体的期待;如此作文中心难以突出;

  其二,不懂剪辑素材,因为思想的散乱而使作文中旁逸斜出的文字太多,跳跃性的思维方式使语言碎片化、夸饰化、娱乐化,如此作文内容难说充实;

  其三,虽然该生选材(父亲的送学、我的复读)大有文章可做,但是脑中一团乱麻,条理不清也是“理固宜然”;

  如果他(她)扣住六年前父亲的送学、一年来复读的不易,将这其中感悟到的“希望”“力量”以具体的细节生动地展现,删掉旁枝杂叶,最后再交代这“希望”“力量”是父母送与子女的羽翼,让他们在生活的艰难中闯出一片天地,这种深沉的爱谱写了生生不息的赞歌,作文分数该是另一个档次了。

  2. 开学以来的随笔和大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

  ① 立意浅俗,情感单薄;

  ② 面面俱到,没有角度;

  ③ 只见概述、不见细节;

  ④ 选材俗套、没有“独我”

  ⑤ 匠气十足、难求突破

  ⑥ 文体不明、情感泛滥

  “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随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鲁迅

  如:写自己能从呱呱坠地粗线条一直拉到15岁;写爱好,能把从小到大的兴趣班(放弃的、坚持的、硬逼着的、感兴趣的等等)一一道来;叙事只停留于事件本身(如:夜遇劫匪,“我”吓得怕死;帮助小孩子被孩子的妈妈误会,感叹:今天真倒霉;或者就是痛说成长史,把自己骂个狗血喷头;撷取记忆中的画面,只剩下初三为搏功名而长跑、做题,功利心污染了立意);在“难忘的记忆”中“为赋新词强说愁”,常见得伤感的泪水让少年男女变得孱弱,情感在雷同虚构和无病呻吟中走向苍白;写作在应试训练中成为流水线上的同一规格,上面还都打着“货真价实”“训练有素”的标签;当学生的语言变得愈加华丽丽,我们却看不到有性格的主体、对自身生活的洞察、对精神层面的追思……

  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亦应该让孩子们把荡漾在心底最柔软的丝丝缕缕心甘情愿地编织成有个性的华章,让他们有创作的习惯、思考的深度、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记忆,而我们收获为师的喜悦和骄傲。

  3. 教师的反思——万丈高楼平地起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要从高一开始;

  规范学生的写作章法要从高一开始;

  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要从高一开始;

  指导学生的写作技法要大盘明晰、具体而微;

  整合所有素材、读写结合探求新天地,教师要成长为“灯塔”一般的巨人。

  我们要扎下深深的生活的根须,才能培植起自己文章的大树;要架起高高的知识的灯塔,才能使文章之舟冲出死寂的港湾,搏风击浪,扬帆远航。

  ——梁衡《黑箱·灯笼·灯塔》

  我们任重道远,唯有埋头苦干!慧心巧干!

  4.简单介绍梁衡《黑箱·灯笼·灯塔》

  • 我认为写文章有三法,简称之:黑箱、灯笼、灯塔。

  • “黑箱法”指“ 知其然,但不必知其所以然”。现实生活中用此法的是多数;

  • “灯笼法”是“研究过语法、修辞、文体,懂得一些为文的技巧和规律,指导文章的风格类别。”

  • 写作除了多读书、多实践使文章有内容外,还要知道一些写作的基本路数,有一个灯笼照路。

  【自我感悟】能够指导我们的孩子们从黑箱状态的“无根”或“根基很浅的树”成长为有“灯笼”照亮眼前这篇文章——“只有主根而侧根不多的树”,也算是帮他们扎下写作的根基了。

  • “灯塔法”是指高瞻远瞩,其光亮不只照脚下一片,还可远及周围相当的距离。即不只懂一点文章写作知识,而且对文学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也都熟悉,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涉猎,古今中外都有研究。这样就不是手握灯笼只照眼前,而是四野八荒了了在目,尽可纵横驰骋;群峰迭起,逶迤不绝,随时都可借来他山之石。

  【自我感悟】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如灯塔高擎光明,我们的孩子不也可以在生活中游目骋怀、在考场上纵马扬鞭?书生意气、激扬文字,先得从为师者做起!

  成为灯塔一般的巨人,方能托起未来的巨人!

  以上,是为引子。

  二、 让我们成为“灯塔”一般的巨人

  1. 高中三年写作训练一盘棋

  整体目标定位——“生活化教学”下的“生活化写作”

  【教师解读】

  学生写作的困惑缘于对生活缺少一种敏感、一种热爱、一种思考。而现在不少专家已经引领我们改变观点,由“陈述性教学”“程序性教学”“形式化教学”向“生活化教学”改变。这样,我们在构思作文的系列题目以及设计写作指导课、讲评课时,应贴合学生的生活储备基础、有的放矢地训练写作技法、循序渐进地按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引领他们从写作的“黑箱”摸索状态走向“灯笼”指引状态。生活是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可是它又有平淡琐碎乏味的一面,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有效引领他们高于生活地思考,为人与作文兼修,这的确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不二法则。

  记叙文(必修1+必修2):真——真人真事真性情、大情大气大文章

  议论文(必修3+必修4):深——纵横捭阖论古今中外、上下探索觅发展路途

  文体分明、厚积薄发(高三):专——我手写成我心意、中文炼就中国士

  2. “诗外功夫”的积累、整合、探究、创造

  正是在“整体一盘棋”的思路上,要引导学生从现在积累、感悟、整合、探究、最后才会有个性化的创造。所以教师要高屋建瓴,先要积累、感悟、整合、探究、最后才会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在创造的天地中收获。

  关于积累:

  例如:高一第一课上我们的要求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在巴黎的一个街区,有一个年长的清洁工每天都认真地打扫街区内所有的手工作坊,不向任何人索取工钱。在物欲横流的巴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个疯子。未曾料到,这个默默无闻的清洁工在倒掉每天清扫的尘土和碎屑时,便把首饰作坊的尘土留了下来。他把这些尘土放在坩埚里加以熔炼。由于这里面有很多在研磨和加工贵重首饰时掉下来的金粉,所以清洁工几乎每个月都能熔炼出一小锭金子。后来,他用最初的一锭金子打出一朵金蔷薇作为纪念。

  一个人,只要真正地沉下去,仔细观察生活,细心收集各种素材,体验各种人生感悟,就会有闪光的语言和不断的灵感。

  ♥ 用好“名著导读”:就从《论语》开始积累,如《论语》中的成语约173条,摘抄名言警句不少于50句。阅读完毕后为加深理解,可以在自我感受基础上以《论语》为圆心阅读其他书籍,为 12月的全年级“读《论语》、品智慧”大型活动准备。

  ♥ 做好素材整理:让你心弦一动的人或事

  让你深入思考的问题

  让你为之痴迷的话题

  ♥ 口语表达与梳理探究整合:诗歌朗诵比赛、“我的时间我做主”(课前讲话与语文课本要求的探究话题相合可获过程评价的高分)等

  3. 复杂记叙文写作训练的指导

  第一、 目标解读:

  真——真人真事真性情、大情大气大文章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上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鲁迅

  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 ——巴金

  我们写一个人物是通过他的事例,故事、语言和作者的感受,将他美丽的心灵袒露出来,让读者“见贤思齐”。

  ——梁衡

  我们的学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时,想象与敏感正在萎缩;“一心只读圣贤书、两眼仅盯考试分”的后果是作文中盈满小情小景,“未掣鲸鱼碧海中”(杜甫语);追求琐细朦胧,不懂大气平实;爱惆怅矫情,更爱娱乐恶搞,于是“满纸荒唐言”。

  阅读课上我们重点分析了〈沁园春·长沙〉、〈大堰河——我的保姆〉、〈荆轲刺秦王〉的易水诀别,以阅读引领学生逐渐学会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写真话,抒真情,去伪饰,不矫情;意在笔先有角度,结构上有章法,选材上有剪裁,语言上有圈点。

  第二、 精心设计训练题目——两个系列:大作文、小练笔

  随笔写作不随意、写作之前有导引:

 

时间

内容

训练目的

导引篇目

第一周

说说我自己

记叙要选择角度、写出自己的性格来

《这家伙——流沙河自白》、老舍自传

第二周

诗改文

我心中的英雄

为第一单元教学作准备;同时训练学生想象、描写等能力;追求语言的诗化,学会场景设置法

《墙角的花》改写示例、02高考优秀作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训练效果反馈:

  ① “说说我自己”——大多数学生能够变换人称完成对自我的介绍,部分学生能够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写出自己最突出的性格。(例文1——用书的拟人化口吻完成对自我的勾勒,行文有了主线、角度和新颖的形式,文章有真情实感而不做作,语言符合孩子心理;例文2——有独特的角度,从我与语文的关系来塑造自我形象:有悟性、善创造、) 角度

  ② “诗改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改写,情感已经调动;为了更好地还原诗歌的情景,他必然要构思写法(涉及到人称的选择,多数同学选择了“我”;古代叙事诗有选择全知视角的,效果都不错);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也许他会查找许多资料;而诗歌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决定了他必须发挥想象、运用描写;当然,我们更鼓励学生的再创造。(例文3——因为喜欢,所以笔下有深情;因为动情,所以文中有象征;因为描写,所以修辞增文采。)想象+描写

  ③ “我心中的英雄”——可以选择第二单元课文中的人物,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人物,不建议概述人物生平,而要仿照导引篇目设置一个场景,初步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手法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学生们选取烛之武、荆轲的人很多,也有选取屈原、杜甫、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普遍选取古代英雄,几乎无人选取现当代英雄,也许因为第二单元局限了他们。(例文4——设置场景,情景交融,充分展现荆轲临行前的痛苦、矛盾,“他”的全知视角运用使全文有了作者品评的高度。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笔法,语言利索。)

  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 ——黑格尔

  第三、 作文设计有深意、讲评有角度

 

时间

内容

训练目的

讲评重点

第三周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命题作文:

因为有了我

半命题作文:

的记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意在笔先

养成真诚的写作态度:抒发真情

学会复杂记叙文,能够剪辑素材

继续强化角度意识

先立意,再行文

陈言务去,选材扣中心

角度小些,细节多些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

国庆假期:

写人叙事

话题作文:

生活中的笑

秋天的故事

学会用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写人要抓人物特征

叙事要用细节展现

“笑”、“秋天”要成为文章的线索,并升华文章的中心;

强化选材、剪辑法、角度意识

描写“笑”要具体生动

“秋天的故事”要真实自然

 

  作文讲评、范文引导

  ①“因为有了我”——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学生普遍扣题意识不强,行文主要是作大检查,选材琐屑小事,不能剪辑难见意蕴。(例文5——能够剪辑素材,在短时间能浓缩过去母亲的艰辛,为转变作铺垫,同时母女情在起伏中自然、生动地展现,题记与原文融得自然。)

  ②“那 的记忆”——学生普遍写成了“那难忘的记忆”,角度不够明晰,选材叙事容易散乱,且选材相近,文章容易写得平淡无味。初三一年的应试作文训练结果是大量匠气十足的作文。

  (例文6——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从小小的爬山虎之兴衰写出了美的绽放、美的毁灭,前后的对比自然引人深思,文中描写生动形象,融情于景,抒情自然,情中有理。

  例文7——很多学生写友情,而这位同学却把友情写成了一首诗,一首安静的诗。她的开篇用意象罗列法,入题快而独特。中间展开三个场景,描写而不单调,间以简练的叙事、点睛式的议论、蕴藉的抒情,自然塑造了两个爱自然、懂生活、求上进的纯情少女。全篇扣题自然不板滞,如诗如画,明显是写作高手,尤其是细节描写,可以让同学们模仿)

  ③“生活中的笑”——

  ④“秋天的故事”——

  第四、 个性化指导、修改成佳作

  例文10的修改

  写作是心灵的歌吟,培养学生的心灵变得丰富、柔软,然后他们的心就会生出触角,捕捉生活中的点点美好、丝丝苦痛,情激荡于胸,理升华于脑,文下笔于纸,这种白纸黑字的舞蹈一旦成为他们的热爱,我们都会醉在中文的芬芳里。

  相关阅读:如何使记叙文写得有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1、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2、运用突转法。

  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3、运用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此外,还可用虚实相生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口技》;有离有合法(写开去又收回来),如《荔枝蜜》、《白杨礼赞》;巧合法等等。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叙述时有详有略,这样疏蜜相间,文章也就有了波澜。在叙述过程中适当插入一段描写、议论、抒情等,使在叙述中有断有续,可以激起叙述的波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记叙文写作训练 相关文章